最新熱點
專家解讀《食品工業食品安全知識需求調研報告》 深挖十大需求 量身定制食品安全教育
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八屆年會召開期間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食品安全教育論壇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共同發布了《食品工業食品安全知識需求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通過行業多位專家歷時半年多時間對文獻資料的梳理分析,對75家民生相關性比較大并具有一定規模的食品生產企業、4類不同工作崗位人員的兩輪專項調研,收集超過1200份有效問卷,經專家研討梳理出“食品工業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識十大需求”,全面展示了當前食品工業從業人員對食品安全知識的需求,調研結果也將為后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了行業需求信息。
為了更好地指導業內進行食品安全教育,記者近日采訪了參與此次調研的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陳曉紅教授與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張娜教授,對報告進行了詳細解讀。
記者:此次調研和之前的其他調研有什么不同?
陳曉紅:此前也有不同機構和科教部門基于專項培訓選題需求,面向食品從業人員開展過有關食品安全知識需求的調研,但不夠系統和全面,也沒能發布正式調研報告和需求熱點,在調研對象選擇和人群分類上也沒有加以細化。此次調研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一是調研方法科學系統,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法分類調研,通過一輪篩選、二輪驗證,量化分析獲取需求熱點;二是樣本足量豐富,面向75家不同類別的食品生產企業的4類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人員發放并收集有效問卷1200多份;三是調研對象代表性強,特別選取七大類消費熱點、面廣量大的食品生產企業開展調研,具有行業代表性;四是報告具有指導價值,面向不同企業以及同一企業的不同職能部門開展調研,分析部門間的需求交叉和目標關聯,為目標導向的食品安全教育精準選題提供了數據支持。
記者:此次調研形成的我國食品行業的十大食品安全知識需求點,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主要內容是什么?
陳曉紅:在此次調研中,基于管理人員、研發人員、生產人員、品控及安全專員4類從業人員的問卷調查數據,經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食品工業從業人員對食品安全知識的需求集中在4個領域。一是與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相關的知識,涉及食品安全評估的內容、原則和方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具體步驟與方法,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原則,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方法、機制和流程以及在我國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等;二是與食品加工過程相關的知識,涉及食品接觸表面的清潔、監控與監測內容及原則,不同種類食品的常見危害的控制,食品加工工藝路線、工藝參數篩選和優化流程等;三是與新原料和新技術相關的知識,主要涉及新食品原料的申報與受理方面的需求等;四是成本控制方面的知識,主要涉及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上控制成本的方式方法,以及在該領域的優秀案例分享等。
基于以上的數據分析及專家研討,形成了《2021年食品工業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識十大需求》。這十大需求分別為食品產業鏈中的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理念;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科學內涵;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實踐與操作;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食品生產過程中衛生清潔與操作規范;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危害控制;食品加工流程的優化與升級;新食品原料在食品工業中的有效應用;食品安全領域如何做到“提質增效”以及食品企業食品安全典型優秀案例。
記者:此次調研結果對食品行業的食品安全教育及能力建設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張娜:從一名從事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師角度來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組織的此次調研讓人眼前一亮。以往我們給學生上課,都是把所有知識都講一遍。有了這個調研結果,我以后再講授食品安全專業知識時,就會做到有的放矢,告訴學生們未來作為生產人員、研發人員等分別需要關注和掌握什么。換句話說,在這一調研結果的指導下,可以讓我們的教育同產業更加有效結合。同時,在未來開展講座、技術培訓及科普時,也會根據人群的不同,開展針對性、精準化工作。更重要的是,通過資源共享,此次調研結果可以分享給更多與食品行業相關的人士,監管部門、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都能夠從自己的角度把握從業人員的對于食品安全的需求。
陳曉紅:調研對象具有行業代表性,調研點多,被調研主體的選擇自主性高,所以調研結果不僅可以為目標導向的食品安全教育精準選題提供方向性支持,也可以引導生產企業內部建立部門間的食品安全知識共享和互補,主動篩選基于供應鏈安全的共性知識需求、改進方向和提升目標。
記者:在這十大需求中您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點?
陳曉紅:最感興趣的是“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科學內涵”。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科學問題和方法探索一直是科研領域和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在這次調研中也看到企業管理層也高度關注,充分說明食品生產企業的質量安全管理理念已經由標準導向的被動控制轉向了潛在風險排查導向的主動分析和預警、預控能力提升。值得關注的是,10個熱點中關于“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有3個,體現了企業按類別精準評估安全風險的理論方法和實踐驗證能力提升的迫切性。
張娜:最感興趣的是“食品企業食品安全典型優秀案例”。目前,我們對于理論的掌握較充分,欠缺的是實踐類的,所以希望有更多食品企業食品安全典型優秀案例,這樣可以更加生動地融入每個食品人的工作中,助力食品工業的發展。
記者:在調研結果的基礎上,對于后續行動您有哪些建議?
陳曉紅:對需求熱點進一步凝練,結合需求點,面向不同人群,設定精準化培訓目標,編制可持續修訂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教程和電子教材,為生產企業的食品安全專業教育提供線上線下互轉共享的培訓平臺,通過平臺內共享和研討激發企業食品安全管理的內在驅動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張娜:我有3點建議:一是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學會協會開展不同層次、不同種類從業人員的進階式培訓和科普;二是建議每3—5年開展一次相關調研,跟蹤了解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從業人員的知識需求點,了解這些需求點的變化也可以間接反映出國家食品安全的整體發展和進步;三是建議開展一些個性化書籍的編寫,尤其是增加科普類或案例類書籍的編寫。
記者:此次調研涵蓋了國內75家食品生產企業超過1200名管理人員、研發人員、生產人員、品控及安全專員,并對他們展開了兩輪調研。在調研過程中,感受最深的來自食品生產一線的反饋和迫切訴求是什么?
陳曉紅:從長期從事食品安全教學和過程控制技術研究工作的視角來看,我們會認為在需求調研工作中的重點是調研對象反饋問題的主動性、科學性、真實性和有效性,另外就是調研對象本身對產品、工藝、法規和標準的認知水平。這些關鍵點在這次調研工作中篩選得比較細致,所以獲得的有效數據豐富。其中,來自食品生產一線的反饋和急迫訴求集中在良好操作規范(GMP)、清潔消毒標準程序(SSOP)要點和車間微生物基本知識和控制要點。這一調研結果超出了預期,看來對于不同工藝和產品安全控制中的軟硬件保障和精準實操方案的細化追求是動態變化、永無止境的。
張娜:此次調研主要針對四類從業人員,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不同的從業人員對食品安全的知識需求也不同,感受最深的是研發人員中對于新技術、新工藝、新原料方面的知識需求點,目前開展的一些培訓對這方面的力度可以加大,甚至不只是對于企業從業人員,對政府監管人員、標準制定人員的宣貫工作也應加強,這也是未來亟待明確的,是食品科技界和教育界需要共同完成的一件大事。
記者:未來一年,您對食品安全行業教育領域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陳曉紅: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食品生產企業的食品安全教育是安全保障的關鍵,助力生產企業各個崗位的食品安全繼續教育和持續提升是切入點。期待未來一年在這些需求熱點的指引下,發動行業資源和各界專業力量,為食品生產企業的食品安全保障開展精準培訓、技術研究、方法指導。